教育的未来
2014-10-07

周六早上出去慢跑,到达目的地人民大学体育场,结果赶上人大附中在这里开运动会。场地进不去,我就在铁丝网外旁观了一会儿。

当时学生们摆成方队等待入场。方队的花样之多,早已不是我当年上学时的千篇一律。后悔跑步没把手机带出来,不然一定要拍下几张,可惜了。

有足球方队,穿着皇马的白色球衣,身穿7号C罗8号克洛斯的什么都有,脚下足球踢来传去。也有篮球方队,但不管足球篮球,一个队伍里的学生并不全穿球衣,有的学生穿得很随意,明显是来“跟团”的。

其他方队更亮瞎眼,什么滑板车,轮滑鞋,自行车,独轮车,见过的没见过的。还有穿礼服戴礼帽的,还有cosplay的,是的没看错,COSPLAY!操场上空有四轴无人机航拍……看得我瞠目结舌。

不过放心,运动会还没有被这帮初中生玩坏,敲棒子喊号子的方队,举牌子摆大字的方队,这些作为传统项目依然得到了保留。与我小时候不同的是,只有一支方队做这些传统项目,不和别人重样。要是大家都一样,就只能比谁的步子齐,谁的嗓门大。无论你是70后80后90后,想必对那些场景不会陌生。

我从体育场往回走的路上,一直在反思我们的教育。一不小心就想的有点多,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总结如下:

问:为什么今日所见会给我这么大的触动?

答:因为想起我曾经开的那些运动会,太单调乏味,太军事化了。被要求穿统一的校服不说,还要求穿同一种颜色的鞋,排一模一样的队形,观众拉拉队喊的话也都一样。上大学那会儿,还被逼着写运动会广播稿,强制每个人都必须交。当时就觉得这个学校连同这个国家都没救了。所以当看到人大附中的初中生们把运动会入场式搞得这么丰富,内心有一种冰雪融化的感动。这帮孩子的父母是60末70初生人,78年恢复高考,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,科学文化知识重新受到了重视,所以他们相比蒙昧的50后(被文革毁掉的一代)有了质的飞跃,说到底还是教育的力量。


问:我对教育最大的不满在哪方面?

答:今年教师节前一天,我和同事晚上一块吃饭,聊起来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的话题。作为一个饭桌上很少发言的人,我那天没忍住发表了一些看法。我说老师绝不能收学生的礼物,哪怕学生是出于真心表示感谢,老师也绝不可以越过这道红线。为什么呢?因为在师生关系中,学生是弱势群体,老师对一个学生好一点或者坏一点,会很大程度影响到学生的心理。如果既让老师收礼,还让把这一碗水端平,要求实在有点高,为师的做不到啊。

我发表完上述看法以后,没人接话,饭桌上几个人短暂沉默。吃完饭后听我两个孩子已经上学的同事嘀咕,说明天要早起开车去给孩子老师送东西,这才明白过来,后悔自己刚才说话太大意。我并非有意责怪送礼的家长,而是对收礼的老师不满。家长其实和小孩一样也是弱势群体,有几个家长是出自真心感谢老师而送礼的,还不是怕自己的小孩吃亏。所以对老师的要求一定要高,为人师表,不是念完个师范就行了,而是要成为学生真心佩服的人,也就是要有魅力。老师如果收礼,人格魅力会扣很多分,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动力。

因此我对教育最大的不满,就是教师质量太差。其实我们不需要那么多的老师,现在这样鱼龙混杂的现象完全没有必要。过去需要鱼是因为条件所限,现在科技足够强了,完全有理由只要龙不要鱼。


问:教育何时将再迎来一次飞跃?

答:我觉得快了。这波互联网带来的革新浪潮,已经改造了无数行业,也势必会波及到教育。其实人们早就在用互联网辅助教学了,那些在线的名师讲解、题海题库,为学习资料的获取带来了很大便利,但与下一次飞跃相比,这些小打小闹根本不值一提。卖了这么多关子,究竟下一次教育飞跃是什么呢?

我觉得是教育认证机构的去中心化。旧的教育认证机构瓦解,教育部统管的那些大学和研究院颁发的本科硕士博士学位,将失去权威性。颁发的证书上面不再写着:某某于某年某月至某年某月在我校学习期间,有效地控制了挂科数量,考过了英语四级,刑满,特颁发此证。不会再是这种笼统的证书了,而是特别细分的技能证书,新技能get就发一证书,跟打游戏解锁成就一样。将教学游戏化的梦想就要实现,有没有点小激动呢?

你解锁的每个成就都会保存在互联网上,雇主可以很方便地查看。另一方面也给学生带来福利,教育资源将变得极易共享,上哈佛听课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,事实上Coursera这类的网站已经帮我们开了个好头。


问:应试教育怎么破?

答:一想到运动场上这些学生,回去以后还是要面对那个该死的考试,难免悲从中来。试卷可不会顾及他们每个人的个性,只要还拿统一的考试来选拔人才,应试教育就破不了。

是不是考试更加细分,更加多样化,就能破掉应试教育呢?我觉得这种想法也过于天真了。硅谷有很多IT巨头,为招揽人才可谓绞尽脑汁,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题目,只为在面试中考察应聘者的真实能力。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,很多华裔留学生靠刷题的方式,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题目的解法,轻松过面试关。

看似无解吧?其实不用那么悲观,因为信息技术的逐渐渗透正在从根本上解决掉这个问题。当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,你所做过的事都会在网上有所记录,比如你参与了一个兴趣小组,你参与开发了某个产品,你发表的一些见解,你骂的街吐的槽,好的不好的,都会留下足迹。现在招聘程序员,一些人已经不需要看简历,而是去GitHub上看候选人做过哪些东西,GitHub记录了你每一次提交代码的历史,可不是一朝一夕能突击来的。

再多一些类似GitHub这样的信息渠道,一个个汇聚起来,就能勾画出你的全息profile。你不用再费心准备简历,不用造假,也不用担心别人造假,因为互联网已经把一切都记录下来,想要造假掩盖真相,代价实在是太大。


最后,来欣赏一篇运动会广播投稿:

《致拉拉队员》

一二三,三二一

一二三四五六七

七六五四三二一

嗨!嗨!嗨!!

这是我以前投过的一篇石沉大海的稿件。其实就是把观众席拉拉队最常喊的一段号子抄过来。当年的你有没有人想过,拉拉队员为什么要喊这些无意义的数字?为什么每个人都像脑子被虫子啃过一样大喊,七六五四三二一,嗨!嗨!嗨!!和运动会有半毛钱关系吗?

这篇恶搞的稿件,正是我国低水平教育的一个缩影: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件事,但不做还不行,因为时不时会有拿着小本子打分的人过来,检查你是不是喊得卖力。至于打的这个分能证明什么,对你的未来有什么帮助,更是没人知晓,也没人去想。所有人都懒得思考,想那么多干嘛,照着做就是了。

我认为最成功的教育,恰是鼓励学生重新思考每一件事的意义。

END